有教無類:指施教的對象,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。
因材施教: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、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。注重學生個別差異
金聲玉振:為孟子稱讚孔子聖德兼備,正如奏樂,以鐘發聲,以磬收樂,集眾音之大成。
古稀之年:70歲
耳順之年:60歲
不惑之年:40歲
天命之年:50歲
孔子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,在意念上實與用真人陪葬無異,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,一定會得到報應,絕子絕孫。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。
塞翁失馬,「焉」知非福、不入虎穴,「焉」得虎子:豈、如何,副詞
心不在「焉」:此,代名詞
孟子曰:「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」→語譯:「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,晒一天,凍十天,也不可能生長。」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,一時又懶散,沒有恆心
學而「時」習之:副詞(時字用作副詞,意為按時。)
其不「善」者而改之:形容詞(善:好的,優點)
有朋「自」遠方來:介詞(從,這裏指從遠方來)
三人行,必有我師「焉」:助詞(大概的意思就是肯定的意思,就相當於語氣助詞)
論語與孟子、大學、中庸並稱四書
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→學思並重
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、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→學重於思
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→溫故知新
如果你願意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,我們也願意「既往不咎」,給你一次機會: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,就不必再責怪了。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。
下課鐘一響起,同學們都「當仁不讓」地搶先衝出教室:原指以仁爲任,無所謙讓。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,不推讓。
許多年輕人在公車上都未能主動讓座,使得許多長者都不禁大嘆「後生可畏」:比喻年輕人的成就超越先輩,令人敬畏。
除夕前家家戶戶都會除舊布新,因為春節的用意就是在提醒我們要「慎終追遠」:慎重隆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,緬懷去世的祖先也就是守喪、祭祀都能謹慎盡禮